
类别: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4-06-29 03:57:58 浏览: 次
央广网北京6月28日消息(记者 庞婷)6月27日,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龙王庙河滩上,随着总指挥的一声令下,2024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全链条、全要素”防汛综合应急演练拉开序幕,这是门头沟区首次开展“全链条、全要素”的实战化防汛综合应急演练。
侦查巡护无人机、组合式排水车、可穿戴外骨骼、便携式卫星背包站、150兆超短波电台……演练中,众多新装备新技术集中亮相,据悉,这些设备已经配置完毕,将在今年汛期发挥作用。
本次演练共设置预防行动、监测预警、会商研判、指挥调度、人员转移、应急处置、保障行动等七大方面26个科目,结合本区最新的应急指挥系统“京西哨兵”和“三道防线防汛应急力量体系”,聚焦“预报、预警、响应、抢险、救援”的全链条防灾减灾救灾过程和“组织指挥体系、应急力量体系、物资通讯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要素保障机制,以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应对场景为实战场景,采取“线上+线下交互式”应急演练模式,采用“全方位、智能化监测预警、信息化指挥、多部门协同、快速高效处置、多任务并行开展”等手段开展应急演练,通过实战演练达到发现问题不足,补强短板弱项,提升极端暴雨灾害应对能力的目的。
在各个演练环节中,全员齐上阵、全链条齐联动、全要素齐出击,“新技术、新装备、新机制、新理念”贯穿全程,各参演防汛抗洪队伍行动迅速、配合默契,高效完成全部演练任务。
在外骨骼搬运科目中,8名救援人员迅速穿戴好有源负重助行外骨骼,这是一款穿戴在人体外部的装备,穿上装备的救援人员可以减轻负重压力,提高行进速度,提升搬运物资的效率。该装备自重仅仅4公斤,最大负载能力却能达到70公斤,它能将七成的重量引到地面,穿戴人员只需要承担三成的重量。
门头沟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宋乐告诉记者,一旦遭遇极端天气,需要向断路方向突进,“外骨骼”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无论是武警官兵还是属地民兵,经过训练后,都可以靠着这套装备背负更多物资,同时实现省力、高效。
“去年‘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后,在国家政策资金的支持下,门头沟区应急局首次引入80套有源负重助行外骨骼,有效降低救援人员长时间作业的疲劳感,进一步提高救援人员的战斗效率。”宋乐说。
面对极端天气,无人机能够发挥侦查巡护、物资投送、空中照明等多项功能。演练中展示的侦查巡护无人机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具备智能避障、多种负载,多场景应用等功能;最大飞行距离20公里,最长飞行时间可达55分钟,抗风能力达到7级,飞行海拔可达7000米,在-20℃至50℃的环境温度中都能正常工作,有极好的适应性和耐用性。
演练中展示的3D建模无人机搭载的激光雷达可采集现场图像及三维点云数据,使用建模软件快速合成二维三维模型画面。在灾害现场,三维建模画面可用于辅助防汛决策、指导救援行动。一方面通过监测水位变化、堤坝的渗漏和山体滑坡等潜在风险,及时发出预警,为防汛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另一方面救援队伍可以根据实时画面规划安全的救援路径,避开障碍物和危险区域,提高救援效率和安全性。
演练中展示的载重无人机可对流动点位和固定点位实施空投物资保障作业。对流动点位空投保障时,根据前线分队回传的坐标,通过运载无人机搭载空吊系统,手动飞行进行跨地形远程投送,目标点人员辅助指引,无须降落即可索降送达补给物资,为前方队伍提供装备补给,持续保持战斗力。当给固定补给点运送物资时,可设置固定航线人的生活物资。
面临抗洪救灾的紧急情况时,保持通信畅通至关重要。本次演练中,门头沟展示了150兆超短波电台,演练现场通过150兆超短波电台与村居随机通联,检验了150兆超短波电台在防汛应急通信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宋乐介绍,为了增强应急指挥部门与村居的沟通、交互能力,门头沟区已在全区315个行政村各设置一台150兆超短波电台,并保证镇街、相应委办局、属地派出所、各院所备有至少一台该型号电台。
“该电台的数量扩充后,不仅可以精准联系到村,还可以根据点位具体情况,将镇街、村、社区划分为不同的组,以便精准找到相应人员。”宋乐说。
门头沟区委书记喻华锋表示,门头沟区将以此次实战演练为契机,持续推动应急实战演练覆盖到全部镇街、村居和行业领域,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实现防汛救灾体系实战化水平的大幅提升,确保今年安全度汛,筑牢首都西部安全长城。
演练中,众多新装备新技术集中亮相,据悉,这些设备已经配置完毕,将在今年汛期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