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别: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5-07-27 06:36:11 浏览: 次
普京自己都承认,俄罗斯如果再卖石油买设备,国家主权还剩不到十年就会丢光。
7月的电视专访原本是为了安抚国内情绪,结果二十分钟里普京连续提及失去主权五个关键词:燃油车断供、芯片绝迹、专利技术卡脖子、人才外流、市场萎缩。
俄乌开战后欧美车企关掉两百多家配件厂,一个月就把莫斯科郊外最大整车线变成废铁。
托马斯统计署最新数据,俄本土乘用车产量从前年的140万辆跌到去年的42万辆,掉得比卢布贬值还快。
总长四百米的红地毯尽头,普京想拉车门,结果将军把整个把手扯断,镜头同步直播到全球。
尴尬的不止面子,那是第一次让外人看清俄汽车工业的底牌:零件标准化率不足六成,整车异响投诉率常年高于三成,拉达90年代生产线还在跑订单。
他自己把国产Aurus当国礼送去平壤,又下令所有部长级配车必须换成国产。
政策很硬,可企业接不住:九成以上电子控制单元依赖英飞凌和博世,轮胎帘布原本由米其林泰国厂专供,眼下全断。
没有芯片,工程师把上世纪的拉达化油器翻出来改,批量装车后油耗比同级中国车多四成。
看一组对比:俄罗斯每出口一吨油可以换回三辆中国产轻卡,也能换回一套丹麦海上风电基建,却买不到一条12英寸芯片产线。
联邦统计局今年二月公布,30岁以下工程师只剩60万人,平均每年流失12%。
最惨的是车辆动力学工程师,全国不到3000人,去德国就能拿到比莫斯科高三倍的薪水。
俄境内能做冲压模具的企业原来能凑齐一家,现在那家被德国母公司撤资,直接休克。
五年后,中国汽车已经把拉丁美洲、东南亚和中东份额稳吃,留给俄的时间会被挤压得更紧。
想掉头,必须把军工折旧产线改成民用标准,把导弹陀螺仪团队集体迁去折腾车载激光雷达。